在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,中国政府决定派遣志愿军赴朝作战,目的在于保卫我国的领土完整,同时帮助朝鲜人民抵御外来侵略。为了支援这场战争,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军事装备和物资。然而,这些装备并非完全免费。虽然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批武器,但其中大部分装备需要中国支付费用。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,财政状况并不宽裕,因此这笔款项暂时以债务的形式记账。
然而,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,原本的苏联“大哥”不再是中国的朋友,而成了一个沉重的债主。几十亿的债务如同一座大山,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。而这段时间,恰逢中国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,农业经济的崩溃导致国内民生困苦,偿债压力更是空前巨大的。
那么,面对如此巨额的债务,中国最后是否还清了这笔债务?而在这期间,苏联是否采取了逼债手段?
展开剩余81%1950年秋,中共中央经过多次深入讨论后,决定响应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的请求,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参战。与此同时,周恩来总理远赴苏联,与斯大林政府协商有关军事装备的供应问题。考虑到国内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,毛泽东特意指示周恩来尽量争取以租借的方式获得武器。但斯大林提出,以“成本价”的一半出售给中国,并且认为中苏两国应该共同分担朝鲜战争的费用。苏联此举既希望能从战争中回收一些成本,又意图借此机会更新其军队的装备,淘汰掉部分过时的武器。中国因局势紧急,最终不得不接受了这一提案。
在这笔交易中,苏联提供了64个陆军师和23个空军师的装备。而对于一些过时的武器,如波沙-41冲锋枪和T-34坦克,苏联则“慷慨”地赠送给中国。这些旧装备大多是苏联二战时期的遗留物,坦克上甚至还残留着战斗时的弹痕,表面仅刷了新漆以掩盖其痕迹。而空军方面,苏联提供的米格-9喷气战斗机也远远无法与美军的F-86战斗机抗衡。这些情况引发了中国政府的不满,在国际压力下,斯大林才勉强提高了武器质量,并加大了赠送的力度。最终,中国在这次交易中欠下了高达30亿人民币的债务。
除了上述欠款外,中国对苏联的债务远不止这些。1955年,苏联从旅顺撤军时,将装备一并转交给中国,折价为9.8亿元。这笔款项与朝鲜战争期间的欠款合并,占到了中国对苏联债务的60%,其余的40%则来自苏联在经济和工业建设上的援助。新中国成立后,国内的工业基础薄弱,重工业几乎一片空白,急需外部支援。苏联及时伸出援手,不仅提供了技术、资金,还送来了宝贵的人才和经验。
然而,这些援助并非全然无偿。中国通过提供农副产品,如鸡蛋、粮食和蔬菜等,与苏联交换这些援助。到1960年,中国已欠下苏联152亿卢布。在接下来的十年里,中国还清了一半的债务,剩余的80亿卢布按计划分16年偿还。
然而,随着中苏关系恶化,苏联政府试图通过加大政治和军事控制来迫使中国更快偿还债务。这一举措激怒了中国领导人,导致两国关系进入了紧张期。赫鲁晓夫政府在1960年单方面撕毁了与中国的多个合作协议,撤回了在华专家,并且停止了正在进行的建设项目。此举直接导致了中国工业的停滞和技术、设备的短缺。几百名苏联专家的撤离,使得两百多家中国企业陷入了瘫痪。
这一系列变化让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损失,而此时,正值中国经历三年自然灾害的艰难时期。1958年起,全国范围内的干旱灾害波及华北、东北、西北等多个地区,几乎所有的粮食产区都遭遇了严重损失。这场大旱持续了三年,对中国农业经济造成了毁灭性打击,数百万百姓陷入了饥荒,国家根本无力偿还债务。
尽管如此,苏联仍然不断催促中国偿还欠款。1960年7月,赫鲁晓夫政府在撤回专家的同时,还在催促中国归还债务。周恩来总理在一次讲话中提到,“苏联的逼债,是导致中国当前经济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。”毛泽东也在多次讲话中表露出不满,指责苏联过于强硬。为了应对这场债务危机,中国决定加大还款力度,并且在1960年7月召开的北戴河会议上,毛主席做出了明确指示:“无论如何,我们必须按时还清这笔债务。”
尽管国内经济困难重重,但毛主席提出的“自力更生”方针,成为了国家度过难关的重要动力。1965年,中国成功提前五年还清了对苏联的所有债务。这一历史性成就,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与自强,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能够在困境中崛起的决心。
通过这段历史,我们深刻体会到,“自力更生”不仅是中国的独立生存之道,也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。在经历了外部压力和自然灾害的双重打击后,中国人民依然团结一心,最终战胜了重重困难。这一历史事件也为后来的国家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,正是这种敢于担当、不畏强权的民族精神,使得中国能够在风雨中坚定前行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线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